“山东乡村儒学现象”:儒学入乡村 美德传四邻

2014-08-29 08:20:00来源:光明日报 作者:
分享到:

目前,“乡村儒学讲堂”已开办了49期,听课群众有15000余人次,并逐步形成了覆盖圣水峪镇60个行政村的学习网络。这个讲堂是镇里的老会议室,重新休整之后,作为镇里的儒学讲堂,又重新开始发挥作用。

  儒学入乡村 美德传四邻

  ——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剪影

  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”朱熹的诗篇正是山东省泗水县如今弘扬传统文化的写照:一年前,泗水县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儒学讲堂,讲授儒学经典,吸引了大批村民。一年后,书院的学者们又走进各村,每月开设两次儒学课,形成了固定的讲课制度。

  目前,“乡村儒学讲堂”已开办了49期,听课群众有15000余人次,并逐步形成了覆盖圣水峪镇60个行政村的学习网络。乡村儒学讲堂还开始在其他市县试点运行,浓厚的文化和学习氛围渐渐取代了过去的歪风陋习。这次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的尝试,如今被称为“山东儒学现象”,而镜头中各地的儒学讲堂,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这一现象。

  镜头一:小山村里的读书声

  初夏时节,偶尔的清脆鸟鸣,透露着泗水县圣水峪镇椿树沟村的安静和闲适,但是就在这闲适中,一阵阵读书声让村里热闹了起来——村里的儒学讲堂按时开讲了。

  “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悌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……”还未走进教室,村民诵读《弟子规》的声音就已经闯进了记者的耳朵。教师孔为峰领着大伙朗诵完之后,又开始讲解。“这段的意思是说,《弟子规》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,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。首先,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姐妹;其次,一切言行中,要谨慎,讲信用;和别人交往时要平等仁和,还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们学习……”

  “最开始的时候,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来,都是硬拉着他们来。我心里也犯嘀咕,也有不理解,都是庄稼汉,能听下去这些东西吗?但是几堂课过后,我就发现村容村貌有了改观:孝顺父母的、做好事的多了;胡搅蛮缠的、惹是生非的少了!”说起建设儒学讲堂,村支部书记渠开萍感慨道,“这个学堂开得好,现在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,很多还带着自己的孩子,这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有意义。”

  村民孔伟伦是儒学讲堂的“常客”,他说:“这里不光能学知识,还能学做人。每次来听老师讲课,就感觉自己能变得更好!”

  镜头二:看节目 扬孝道

  6月21日下午,泗水县刚刚下过一场小雨,空气湿润而凉爽,让这里的夏日又往后拖延了几天。就在这难得的凉爽中,欢笑声伴随着阵阵掌声从圣水峪镇驻地的儒学讲堂里传了出来。

  这个讲堂是镇里的老会议室,重新休整之后,作为镇里的儒学讲堂,又重新开始发挥作用。

  今天这里演出的是话剧《借婆婆》,讲的是一个有关孝顺的故事。台上表演的演员来自泗水县儒风孝道志愿者演出团,他们对这个剧做了一些改编,用地方话演出,还加入不少当地的歇后语,很受大伙欢迎。

  为了看表演,村民李心娥一大早就带着自己的小孙女过来“占座”了。“戏演得好还能受教育,让大家都知道要孝敬老人,不孝敬老人会有报应。”李心娥说,“这里修起来半年多,来听课的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,来晚了就没地方坐了!”

  “儒学讲堂让很多人都改变了想法。有一个村民因为觉得婆婆偏心,还打骂过婆婆,学习了几次之后,她像变了一个人,给婆婆买衣服,买好吃的,家里有活也不让婆婆干了。”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说,“不好说多少人因为这个讲堂起了变化,但是从来学习的人数来说,肯定少不了!”

【更多新闻,请下载"山东24小时"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】
【山东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/106558000678/106597009】

本文相关新闻
分享到:

初审编辑:

责任编辑:王晓亮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