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漱溟之子谈乡村儒学:对中国老道理给予"了解之同情"

2014-11-03 10:29:00来源:光明网 作者:老道理
分享到:

今天我准备把先父梁漱溟1933年的一次谈话介绍给各位。已经是81年前的事了。乡村建设研究院初建头两年,当时邹平的老乡看到这么多外乡人都跑到邹平县来,听说是搞什么乡村建设。什么是乡村建设?这些外乡人究竟想怎么搞?有许多问号,搞不清楚。先父就在1933年的夏天,利用暑假把全县的农村小学的老师全请到县里来,住上四五天,举办了一个活动。当时的邹平最高学府也就是县里面的一个小学。这些农村小学的老师在当时来说,是县里面很重要的一批知识分子。我父亲想通过他们的了解,把乡村建设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带给老乡。

  【开栏访谈】

  中国文化的“老道理”

  时间:2014年9月13日下午 地点: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

  开栏语

  发源于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、由一群“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”的学者义务到农村讲授传统美德而演发的“乡村儒学现象”,在古老的齐鲁大地已洋洋乎蔚为大观。山东省尼山书院与光明日报国学版共同推出“乡村儒学”专栏,旨在深入探讨乡村儒学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,推进乡村儒学活动健康顺利发展。欢迎社会各界踊跃参与,积极献言献策,为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心力。

  ——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省文化厅厅长、山东省尼山书院理事长 徐向红

梁漱溟之子谈乡村儒学:对中国老道理给予

  

  主持人(山东省尼山书院常务理事王炳春、《光明日报》国学版主编梁枢):山东乡村儒学座谈会长篇纪要“乡村儒学: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”在《光明日报》国学版(2014年7月8日第16版)发表后,引起较大社会反响。为深入探讨乡村儒学和乡土文明重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,山东省尼山书院与光明日报国学版从今天起共同推出一个专栏:乡村儒学。首先请梁培宽先生以第一嘉宾的身份,为我们的开栏访谈发言。

  梁培宽(梁漱溟先生长子):今天我准备把先父梁漱溟1933年的一次谈话介绍给各位。已经是81年前的事了。乡村建设研究院初建头两年,当时邹平的老乡看到这么多外乡人都跑到邹平县来,听说是搞什么乡村建设。什么是乡村建设?这些外乡人究竟想怎么搞?有许多问号,搞不清楚。先父就在1933年的夏天,利用暑假把全县的农村小学的老师全请到县里来,住上四五天,举办了一个活动。当时的邹平最高学府也就是县里面的一个小学。这些农村小学的老师在当时来说,是县里面很重要的一批知识分子。我父亲想通过他们的了解,把乡村建设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带给老乡。

  这个讲话在今天介绍给大家还是比较合适的。题目是“乡村建设大意”,是一个很长篇的讲话,讲话的记录已经整理成书,也收在《梁漱溟全集》里面了。

  他说现在中华文化遇到了大困难,到了崩溃的边缘,解决之道在转变,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才有出路。我们这些人来到邹平就是为了这件事。

  什么是文化?浅显地说,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。近几十年来我们过日子的旧办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变化,看来需要改变旧办法,换成新办法。怎么换?将西方的一套移植到中国?这个行不通,因为中国有自己演变而来的数千年的历史背景,要变成一个纯西方方式的近代国家是不可能的。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新文化。当然他不再是原来的旧东西,也不是另外一个新东西,而只能从旧东西里面转变而来的新东西、新文化。

  他用一棵古老大树来做比喻。这棵古老的大树就是中国的旧文化,这棵大树叶子不断脱落,枝条也死了很多,树干也伤痕累累,只有树根幸好还比较完好,这就是那古老中国文化的根。这个根如果注意浇水、施肥,注意养护,他还会发出新的芽,生成新的枝条,最后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。

  中国古老文化这棵大树,他的根有有形的一面,那就是中国的乡村,乡村如何,关系到中国的生死存亡。这个根还有无形的一面,那就是中国人讲的老道理——真有道理的老道理。他说:这是中国文化无形的根。历次批孔浪潮中这老道理总是被否定、被怀疑、被排斥,破坏得不成样子。可开创一个新文化还是离不开这个老道理这个根。简单地说,创造新文化,救活旧农村,这就是乡村建设。

  可是,只靠老道理还创造不出新文化,我们须正视中国旧文化之所短,吸收西方文化之所长,以补其不足。中国旧文化第一个短处是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,我们必须奋起直追。第二,中国的旧文化所短就是缺乏团体组织。几千年来中国人一向家庭、家族生活偏胜,故无团体观念和习惯;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与此有关。因为没有组织团体,对外敌的入侵无抵抗之力,对内则不知民主为何物;无民主制度之建立。“五四”启蒙,使我们认识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个中国走向富强不可或缺的重要东西。乡村建设工作当然也要将其吸收,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所以乡建工作要下功夫引入科学技术,同时要开展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,以发展工农业生产,改善人民生活。还要培养人们团体生活的习惯,就是民主政治的生活习惯。为建立民主法治打下坚实的基础,这都是开创新文化的内容。粗略地说,先父所主张的乡村建设的内容与意义大体如此。

 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《乡村建设大意》这本书找来看一看,当然会比我讲得更多、更详细,大家可以参考。现在我想提出几点,请各位注意:

  第一,先父所提倡的乡村建设。作为中国民族自救之路,也就是救国之路,而并非是只为了农村着想,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。但过去和今天,还往往被大家误认为仅仅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套办法。

  第二,先父提出来的一套办法距今已经八十年了。八十年来中国的变化非常大,情况跟过去大不相同。所以今天如何有选择地吸取其中可参考的部分,有待研究。

  第三,更希望大家注意,先父的全部乡建主张中对中国的旧文化,对传承了数千年的真有道理的老道理给予极大的关注。希望人们要善待他,不要无情地排斥他、破坏他。而要有许多研究者所倡导的,对这些老道理持有一种“了解之同情”的态度去善待他,研究他,发扬他。这是他乡建主张的特点。

  今天这个座谈会的主题是乡村儒学与乡村建设,把二者并提来讨论,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倡导在乡建工作中,对中国的老道理给予足够的“了解之同情”,并将二者结合起来,相辅相成、互相促进,既传承发扬了老道理,又推进了乡村工作,使农村有了新面貌。谢谢大家!

【更多新闻,请下载"山东24小时"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】
【山东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/106558000678/106597009】

本文相关新闻
分享到:

初审编辑:

责任编辑:高娜

网友评论